Javascript is not enabled! Please turn on Javascript to use this site.

戲曲學

中國文學系 曾永義

課程簡介

中文課程名稱:戲曲學
英文課程名稱:Drama Studies
授課教師:曾永義
學分數:2 學分
開課單位:中國文學系
建立日期:2016 年 9 月

課程概述

「戲曲學」是指以「戲曲」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所謂「戲曲」,現在的共識是指中國的傳統戲劇,包括宋元南曲戲文、金元北曲雜劇、明清傳奇、明清南雜劇、清代亂彈京劇,以及近代地方戲。如果欲把戲曲建構成一門學問為所謂「戲曲學」,那麼就包含:資料論、劇場論、題材論、腳色論、結構論、語言論、歌樂論、藝術論、批評論、歷史論等十論。其所以不及演員、導演、舞美與觀眾者,乃因為演員已於腳色論、藝術論中顧及,觀眾類型已概見劇場論;而導演與舞美,實為西方劇場所講求,為1950年代,大陸「戲改」後之產物,並非中國傳統劇場所固有,自可摒除在外。

課程目標

於戲曲之淵源、形成、發展之歷史學與戲曲腳色之名義、分化之腳色論,迄今仍眾說紛紜,而這是研究戲曲學者不能逃避的問題。於戲曲表演藝術學,應當先界定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考其因時代與劇種之遞變而產生之藝術晉境,從而說明一位完美之戲曲表演藝術家如何達到色藝雙全、形神合一的歷程。於戲曲歌樂學,應當首先弄清楚從創作和呈現之歌樂關係,進而探討歌樂相得益彰之道;其間亦應明白歌樂本身的構成元素、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曲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南北曲聯套之類型與曲牌格律變化之道;而歸結於戲曲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之分野與各自之特色。於戲曲結構學,應當首先破除明人以情節關目之布置為戲曲結構之迷思,從而論述戲曲之結構當兼具外在與內在,外在結構即戲曲劇種之體製規律,內在結構即劇作家在戲曲內涵之基本修為下,對於戲曲排場之藝術處理,外在結構對內在結構雖有制約性,但也必須兩者兼顧,才能使戲曲之所謂「結構」無懈可擊。於戲曲劇目題材學,就其劇目故事個別之敘述而言,已見於《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曲海總目提要》、《傳奇彙考》、《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諸書;但劇種所處之時代不同,如元代何以多公案劇、水滸劇、鬼魂報冤劇,士大夫何以多取材度脫劇,其妓女劇何以類型顯然;宋元南戲何以多士子負心劇,明清傳奇何以「十部九相思」,明清雜劇何以多士子之牢騷與風雅,梆子戲、京劇何以喜演歷代袍帶戲。而整個戲曲劇目之取材,何以共趨於傳說或歷史故事?其間是否有可以探討的原因?於戲曲批評鑑賞學,古人主要止於文采、音律和關目結構,而且但為點綴式之印象鑑賞,幾無深入分析者,金聖歎評點《西廂記》為第六才子書,雖深入毫芒,但只是就「文章」剖解而已。然而是否於鑑賞之前,要先對戲曲之本質、戲曲學之基本認知完全了然於胸中,然後以謹嚴而不拘泥的態度對鑑賞作全面的觀照,如是否本事動人、主題嚴肅、結構謹密、曲文高妙、音律諧美、賓白醒豁、人物鮮明、科諢自然;倘能執此八要以論曲,同時還隨時注入和發掘新的文學情趣,其方法不妨採取現代的文學批評理論或訴諸個人的感悟,但以不牽強附會和偏執一隅爲原則。能如此,那麽欣賞評論我國戲曲,才能既客觀而又主觀,不失劇作的真面目,而又能抒發其底藴,於是劇作的價值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呈現和了然。而戲曲劇場美術學之概念雖然與現代之概念不同,但衡諸劇場之五種類型而有「廣場踏謠」、「高台悲歌」、「氍毹宴賞」、「勾欄獻藝」、「宮廷慶賀」,其劇場類型不同,其觀眾、劇目、表演之精粗特色、內容思想均隨之而有別,倘能據此深入探討,則其「劇場」自可獨出而別為「劇場學」。於戲曲語言聲韻學,其要義已被上述之「戲曲歌樂學」所涵容,因為那是論戲曲歌樂的基礎。

課程要求

課前預習,課堂間發言討論當週論題。
期末以戲曲學為範疇,擇題撰寫一篇小論文,並繳交一份上課心得。

成績評量方式

出席率 20%
課堂發言 20%
期末心得 20%
期末小論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