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及其人文社會議題
理學院化學系 陳竹亭
課程簡介
中文課程名稱:科技及其人文社會議題
英文課程名稱:SOCIAL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授課教師:陳竹亭
學分數:2 學分
開課單位:理學院化學系
建立日期:2010 年 9 月
課程概述
本課程由近代科學、科技的觀點及知識切入,從宇宙與自然簡史認識物質世界。從微觀的元素、原子、分子到宏觀的宇宙、恆星、太陽系、行星,自然界的形成並演化出蓬勃多樣的生命圈,以至人類的出現。另一方面,從近代環境和科技的知識立基,以社會發展史的角度討論族群生命與環境的互動,人類歷史發展與環境的關聯,並且針對科學發展引生的人文與社會關懷或議題進行討論。課程實施以講演、討論並行;作業包括個人及小組報告、辨論等,課程目標在於學習並激發以知識與論證為基礎的批判、思考,以及對話。
課程目標
本課程從自然史、環境科學以及與人文社會相關的內容切入,針對引生的人文與社會關懷或議題進行討論,目的在激發並學習批判及創造性思考。
課程要求
- 一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小時。
- 本班人數以不超過80人為原則,加選者須領取條碼,修課者須於加選結束前於課程網站註冊自介,並加入小組,否則視同放棄。第一次討論不到者亦視同放棄。
- 課程執行方式:講演、課堂報告或發問、討論、辯論、期中作業、小組書面報告。
- 課堂報告:全班分組,各組輪流每堂負責30分鐘閱讀報告。報告書面資料應於一週內整理登上網站,其他閱讀心得亦可隨時發表於討論站。
- 課堂報告後由同學發問,發問條於上課前繳交,並於上課一天前將問題發布於網站。
- 課堂討論:依課表及討論題綱進行討論,各組總結應於一週內登上網站,課外討論可隨時發表於討論站。
- 辯論:「環境危機是否科技文明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奇數組與偶數組對決。
- 報告:個人繳交期中作業1500~2000字。小組繳交一次辯論總結報告,一次期末主題報告(3000~5000字,科學內容50%,討論批判內容50%),以書面及電子檔案一併繳交。小組報告同時繳交組內互評單。
- 成績:課堂報告、討論及網路討論(40%)、辯論(20%)、作業(20%)、小組報告(20%)
成績評量方式
- 課堂報告、討論及網路討論(40%)
- 辯論(20%)
- 作業(20%)
- 小組報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