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的交響:新趨勢與新素養 (二)

本月點閱|113 次
授課日期|2021 年 2 月
鄭毓瑜
學分數:3學分
開課單位:中國文學系
本課程共 11 講| 11
0
0
本課程由「鄭毓瑜」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趨勢科技捐贈之「趨勢人文與科技講座」,依據每學期訂定的跨領域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講論與座談,希望以人文研究的深廣度,回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與此同時,人性其實也一直被科技改變;「科技」與「人文」一直都處在相互影響、彼此增益的對話之中。本課程著眼的即是這個對話的過程,而本學期預計透過「藝術與技術」這一重要主題來彰顯、解析「科技」與「人文」複雜的往來互動。我們將邀請王德威、郭嘉真、楊振邦與龔書章四位專家,針對現當代文學和藝術中的技術革新做研討,講題包括後人類與科幻、新媒體和策展、建築與城市意象、乃至音樂和視覺的現代性等主題;除此之外,本課程亦邀請朱安麗、鄭宗龍和「三個人樂團」等表演藝術家,到課講座和示範教學。藉此,本課程期待引領同學對當代文藝的創作現場有精要的認識。
希望這課程帶給學生開闊、時新的視野,同時對當代「人文」、「科技」的核心議題有及時、切題的反思。
課程目標
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的演講,本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堂討論與實作。課堂討論的部分規劃有「圓桌論壇」與「討論課」,希望培養學生歸納、省思課堂所學,並且參與對話與表述己見的能力。至於實作的部分,本課程預計邀請專家導覽「2021 臺灣文博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機中心」,同時安排有影像和音樂剪輯的實作,希望藉此讓同學實地了解當代人所置身其中的、藝術與技術共振交響的世界。
本課程亦鼓勵修課學生將課程講者講授的內容另做轉譯,譬如將講者所述的某一觀念實際策展,或者以影片的方式呈現課堂所學。
整體而言,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重新體認「人文」與「科技」的相互依存,進而為當代高「科技」的生活型態,注入必要的「人文」涵養。
課程要求
本課程每周前兩節為講者講演,第三節為 TA 帶領的討論課。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準時出席演講,積極參與討論。
成績評量方式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程參與 | 40% | 到課率、討論課參與度。本課程的請假原則上不超過兩次,違者「課程參與」分數直接歸零。 |
2. | 轉譯實踐 | 30% | 將課程內容以書報、數位媒體等方式呈現。 |
3. | 反思筆記 | 30% | 針對課程演講提出意見回饋,兩篇,每篇 1,000-1,500 字。第 8 週、第 15 週繳交。 |
指定閱讀
- 大衛.艾傑頓 (David Edgerton) 著,李尚仁譯,《老科技的全球史》(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 (新北市:左岸文化,2016)。
參考書目
隨課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