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與媒體再現 (99學年)

本月點閱|277 次
授課日期|2010 年 9 月
李紋霞
學分數:3學分
開課單位:共教中心通識組
本課程共 10 講| 17
9
0
本作品除另有註明外,採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 臺灣版授權釋出。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多元文化與媒體識讀基本理論介紹出發,藉由分析各類媒體對弱勢族群呈現的刻板印象,來了解臺灣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族群、性別、階層等現象與問題。透過課堂授課、自我閱讀、小組討論、影片觀賞分析、口頭與書面報告等方式,培養學生批判省思的多元文化觀點,使學生有機會檢視媒體內容中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刻板印象之再現以及其背後操縱的各種權力關係網絡。同時鼓勵學生觀察、分析自己接受媒體訊息內容的情形與偏好,及其與媒體論述及社會現況與改革之間的關連性。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以兩大概念為核心,其一是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肯認,其二是媒體識讀教育,從此兩點為問題發想,讓同學根據每週不同的議題,對該領域有基本的認識瞭解,進而經由課堂與線上討論、個人閱讀心得、小組批判與顛覆作業,闡述學生自己的了解與看法,覺察省思個人對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更深入發展對這些議題探索的興趣,甚至能夠開始採取改變行動,達到公民社會的理想藍圖。
課程要求
- 具備「多元文化主義」、「媒體識讀」、「媒體再現」、「傳播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 展現覺察自我對某些弱勢群體刻板印象知反省能力。
- 運用適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媒體對弱勢族群刻板印象呈現的分析與批判,進而覺察到個人對某些族群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最後在期末以小組為單位製作顛覆對弱勢族群刻板印象之創意作品。
成績評量方式
一、出席暨參與課堂討論 (20%)
此課程採用互動教學法,師生互動及同儕分享是課程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要求修課同學盡量出席聽課及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出席次數及參與課堂小組討論狀況將列入評分。
二、Ceiba 參與運用(15%)
同學需要在 Ceiba 討論版中上回答一次老師提出的問題,此次得分最高為 50,最低 30;同時同學可在 Ceiba 針對閱讀講義和上課內容提出問題或意見、分享學習心得、回應同學文章、提供課程相關數位資源介紹等,每則最多可加 15分,最低 5 分,直到 100 分為止。
三、小組刻板印象分析與顛覆作品報告 (40%)
團隊合作作業為本課程的重點活動,目的在於使學生透過小組共同研究、資料蒐集、社會現象觀察和批判性媒體閱聽等,培養學生資料統整分析、理論知識應用、協調合作、溝通表達、批判思考等學習與工作能力。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分工良好、與確實執行是此活動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個人在小組中的合作態度與分工表現將列入評分,由小組成員互評。
小組作業將以 5-6 人為單位進行台灣社會刻板印象案例分析與顛覆,成員們首先決定有興趣研究的主題,例如弱勢族群/群體(如原住民、國際移工、外籍配偶子女、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者、更生人、性工作者、變性人等),可選擇分析媒體如何再現此群體,或是探究調查社會大眾對其有哪些刻板印象,而後根據批判分析結果,成員們將集思廣益地製作一個能顛覆刻板印象的作品。作品形式不拘,可以音樂、繪畫、文宣小冊、相聲、報紙、廣告、戲劇、幻燈片或記錄片等方式呈現。不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原創性、內容適當具批判反思性,以及能夠吸引其他同學觀看興趣,是得高分的關鍵。
四、個人閱讀摘要與問題 (15%)
同學於當週上課前閱讀指定參考書目,並作 1-2 頁的簡短摘要與提問,於上課前一天上傳至ceiba作業區,每次得分最高 20 分,最低 10 分,同學可自由決定繳交的次數,總得分最高為 100 分。
五、參與顛覆作品評分回饋 (10%)
全班修課同學將參與期末顛覆作品評分和意見回饋工作,此為訓練同學如何運用所學知能進行適當的評估及給予他人建設性意見。同學當場填寫各小組顛覆作品報告的評分表,未繳交評分表或不用心填寫者將依次數多寡斟酌扣分。
指定作業
單元 | 作業名稱 | 作業內容 |
1 | 台大是否是個多元文化的校園? | 題目:臺大是否是個多元文化的校園? 準備面向: 個人立場論述依據 定義(What):多元文化族群ethnic或/和群體social? )標準(How well)量(種類、數字、活動機會和/或質(實際狀況、成果等) 主力論述學者主張或個人理念證據陳述(文字、圖表或照片檢視、反思或批判 結論整合性的總結(可在討論課後進行個人的總結) |
2 | 小組刻板印象分析與顛覆作品報告 | 團隊合作作業為本課程的重點活動,目的在於使學生透過小組共同研究、資料蒐集、社會現象觀察和批判性媒體閱聽等,培養學生資料統整分析、理論知識應用、協調合作、溝通表達、批判思考等學習與工作能力。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分工良好、與確實執行是此活動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個人在小組中的合作態度與分工表現將列入評分,由小組成員互評。 小組作業將以5-6人為單位進行台灣社會刻板印象案例分析與顛覆,成員們首先決定有興趣研究的主題,例如弱勢族群/群體(如原住民、國際移工、外籍配偶子女、身心障礙者、精神疾病者、更生人、性工作者、變性人等),可選擇分析媒體如何再現此群體,或是探究調查社會大眾對其有哪些刻板印象,而後根據批判分析結果,成員們將集思廣益地製作一個能顛覆刻板印象的作品。作品形式不拘,可以音樂、繪畫、文宣小冊、相聲、報紙、廣告、戲劇、幻燈片或記錄片等方式呈現。不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原創性、內容適當具批判反思性,以及能夠吸引其他同學觀看興趣,是得高分的關鍵。 |
小組討論
單元 | 討論名稱 | 討論內容 |
1 | 惡質媒體文化--媒體或閱聽人的責任? | 主題:討論台灣報紙小報化現象 一、引言:介紹蘋果日報現況,並以小S家暴新聞 為例,探討台灣小報化現象 二、小組討論: (1)以報社立場,小S家暴新聞的賣點是什麼?報 社在沒有確切求證的狀況下刊登這則新聞,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2)蘋果日報刊登小S家暴新聞,你認為對整個社會及當事人會產生什麼影響? (3)閱聽人為什麼會喜歡看這類型的新聞(腥羶色 )呢? (4)如何改善台灣小報化的現象? 三、發表時間 各組輪流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 總結摘要各組的論點,引導同學思考該如何才能擁有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四、總結 摘要各組的論點,引導同學思考如何才能擁有 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
2 | 臺大是否是個多元文化的校園? | 主題:台大是否是個多元文化的校園? 一、分組 調查同學的立場並分為兩組,一方代表yes,一方代表no。若人數懸殊太多,則再調動幾個人,之後再於各小組中區分小小組(人數視狀況而定,原則上四到五人為一小組)。 二、分組討論 正反兩方小組分別討論其論點與理由(盡量鼓勵其提出具體的證據,如國際學生的數量、多元的社團等)。 三、雙方辯論 雙方各提出自己的論點,一方先提出論點,另一方可及時加以質疑或反駁。TA此時於黑板寫下雙方的論點,以便最後的總結。 四、總結 TA摘要雙方論點及立場,並說明多元文化這個概念本身就有許多標準(criterion)或詮釋方法,如Reading裡面就有提出三種派別的多元主義。但透過這樣的討論過程,我們便能更深入的思考究竟多元的意涵為何?如何實踐?及如何達到尊重多元。 |
3 | 大眾媒體如何再現華人 | 一、分組
四、綜合討論,用以下問題作討論基礎,以個人為發言單位。
|
4 | 媒體再現中的原住民米酒文化 | 主題:討論原住民影片「親愛的米酒,妳被我打敗了」的文化意涵 一、座位:按照各小組坐,座位需要先事先排好,以利討論動力 二、引言 综述剛欣賞的影片內容,提出影片的爭議點在於傳統的原住民祭典中喝小米酒的儀式。 三、小組討論: (一)討論米酒的意涵
歸納同學對阿美族「米酒」文化的體認,從這部影片的原住民再現讓同學思考原住民影片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性。 |
5 | 討論影片我的強納威 | 主題:討論影片我的強納威 一、座位:按照各小組坐 二、引言與開場(3分) 综述剛欣賞的影片內容。 三、小組討論 (共15分) (一)請同學討論一下影片中人物的性格、背景 (二)黃乃輝跟強納威兩人之間,誰比較佔優勢? (三)一般來說,跨國婚姻中可能有什麼挑戰?(optional) 四、各組分享討論的結果(5分鐘) 五、小組口頭報告討論時間(25分) 針對小組的口頭報告,各組進行討論。 |
6 | 同性戀者是否可以結婚、養育小孩 | 辯論題目:同志是否能夠領養小孩 一、分組為正方及反方 二、分組討論 正反兩方小組分別討論其論點與理由(盡量鼓勵其提出具體的證據。 三、雙方辯論 雙方各提出自己的論點,一方先提出論點,另一方可及時加以質疑或反駁。TA此時於黑板寫下雙方的論點,以便最後的總結。 四、總結 TA摘要雙方論點及立場。 |
延伸閱讀
單元1 文化與多元文化
參考書目、資料
-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 (民90)。第二章: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pp 33-55)。《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 張培倫 (民90)。第一章: 族群差異權利、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 (pp 13-48),《族群差異權利之道德證成-秦力克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之可能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發表。
參考網站
參考影片
- 以色列巴基斯坦加沙戰爭 (2008, 1 2月底開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kGg4MHPoM
- 韶關事件: 港資廠漢維兩族工人群毆 (2009, 6 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xjlcFZJFik - 阻止這文明世界的衝突http://www.youtube.com/watch?v=QqPcjfzC78I
- 電影:The Great Debaters 激辯風雲/偉大辯手
推薦閱讀書目
- 賴樹盛(2008)。邊境漂流。台北:天下雜誌。
- 張建成 (2007) , “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 ,教育研究集刊,53(2) ,103-127。
單元2 多元文化觀的媒體識讀教育
參考書目、資料
- 張錦華 (民 97)。多元文化與媒體素養教育,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論文,台北。
- 余陽洲 (民 94)。第一章:「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 (3 - 18)。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
參考網站
參考影片
- 《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 主編,正中書局
-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應用》 ,Severin Werner J, Tankard Jr James W合著╱羅世宏譯,五南
單元3 閱聽人的認知基模與性格
參考書目、資料
- 錢玉芬編著 (民 96)。第七章:訊息處理的捷徑—談閱聽人認知基模的作用 (PP 182-198)。
- 錢玉芬編著 (民 96)。第八章:你是哪種人—談閱聽人與性格 (PP 202-226)。《傳播心理學》。臺北縣: 威仕曼文化。
推薦閱讀書目
-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臺北:正中。
-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
- 黃葳威(2006),《閱聽人與媒體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單元4 媒體藏鏡人
參考書目、資料
- 錢玉芬編著 (民 96)。第一章:藏鏡人現形記—傳播者的影響 (PP 14-53)。《傳播心理學》。臺北縣: 威仕曼文化。
參考網站
推薦閱讀書目
- 周典芳、陳國明 (2008) ,媒介素養概論第五章 “媒介的產製過程”。台北:五南。
單元5 刻板印象之建構
參考書目、資料
- 林福岳 (民 97)。媒介中刻板印象之建構 (PP 151-176)。周典芳、陳國明編著,《媒介素養概論》。臺北: 五南。
推薦閱讀書目
- 邱淑雯(2008)。國際理解教育與女性移民的社會參與:從日常生活的歧視經驗出發。教育與社會研究,16,63-103頁。
- 唐宜楨、吳慧菁(2008)。精神疾患污名化與去污名化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6(3),175-196頁。
單元6 種族意識與媒體再現
參考書目、資料
- 林思平 ((民 94)。第十四章: 種族與媒體再現 (pp 196 – 206)。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
推薦閱讀書目
- 郭良文(2009)。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 蘇國賢、喻維新(2007)。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解釋本省/外省族群差異的縮減。台灣社會學刊,37,1-63。
單元7 原住民的媒體再現
參考書目、資料
- 張錦華 (民 97)。從原住民族傳播權的觀點檢視大眾媒體如何再現原住民。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原住民研討論文,臺大圖書館會議廳, 97 年10 月。
參考影片
- 馬躍.比吼拍攝《親愛的米酒 妳被我打敗了》,(1998,24 分鐘)
- 司馬庫斯櫸木案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EKxPj7_jY
- 鄒族捍衛原鄉生存權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1827
推薦閱讀書目
- 施正鋒 (民 97)。原住民族人權 。
- 黃驛淵。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原住民新聞報導—以 2006 年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單元8 媒體中階級意識的呈現
參考書目、資料
- 夏春祥 ((民 94)。第十五章: 階級與媒體再現 (pp 207 – 226)。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
參考影片
- 昔日美女立委落難為今日拾荒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cltrr_7tw&feature=related
推薦閱讀書目
- 波特萊爾 (1973) 巴黎的憂鬱,胡品清譯,臺北:志文。
- 范伯倫 (2007) 有閒階級論,臺北:左岸文化。
- 巴索.伯恩斯坦 (2007) 階級、符碼與控制: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單元9 外籍勞工之媒體再現
參考書目、資料
- 張瑄純、張敏華。外籍勞工媒體形象建構之研究—以框架理論的觀點。研究計畫報告,下載自 http://wenshan.shu.edu.tw/plans/p5a/pdf02.pdf
參考影片
- 外籍勞工的社會議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BFFkwz6Vc&feature=related
- 本勞vs.外勞 我不能沒有瑪麗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p00d88cDhE
推薦閱讀書目
- 龔尤倩(2005)。在他眾到我眾間的游移:我的外勞經驗與置身投入。應用心理研究,26,189-216頁。
-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季刊,48,169-218頁
單元10 外籍新娘之媒體再現
參考書目、資料
- 夏曉鵑 (民90)。「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參考影片
- 我的強納葳
推薦閱讀書目
-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頁45-92。
-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
- 強娜威,2008,《嫁來天堂的新娘》,文經社。
單元11 媒體中性別角色的塑造
參考書目、資料
- 林俊良 (民87)。第二章 廣告中的兩性角色建構 (pp. 6-2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發表。
單元12 社會的「彩虹」現象
參考書目、資料
- 李德能 (民 92)。第二章第 1 & 2 節 同志運動新聞媒體策略 & Kenneth Burke的「以喜化悲」語藝觀點 (pp. 4-26)。《從Kenneth Burke「以喜化悲」語藝觀點分析同志運動新聞媒體策略 : 以「美麗少年」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發表。
參考影片
- 大社會‧關懷的寬度 (2005) 同志心情,臺北:台視文化。
- 20091031活動(同志大遊行)http://www.youtube.com/watch?v=wMABF2LU8yg&feature=related
- 披著彩虹飛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HVqVvWubU
推薦閱讀書目
- 謝文宜 (2009) 衣櫃裡的親密關係:臺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臺北:心靈工坊。
- 黃新雅 (2008) 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現代西洋同志文學,臺北:書林。
- 賴正哲 (2005) 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女書文化。
- 慧慈 (2004) 彩虹陰陽蝶: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臺北:問津堂。
單元13 有愛無礙:認識身心障礙者
參考書目、資料
林宏熾 (民91)。〈新近西方障礙社會模式理論對身心障礙教育發展的省思〉,《特殊教育季刊》,85: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