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not enabled! Please turn on Javascript to use this site.

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系 孫中興

課程簡介

中文課程名稱: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論
英文課程名稱: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20th-Century USA
授課教師:孫中興
學分數:3 學分
開課單位:社會學系
建立日期:2015 年 2 月

課程概述

本課程這學期選定成為「台大開放式課程」的錄影計畫。課程會在錄影過後的兩個星期左右,經過後製放上網路。以便缺課同學可以自行補課。但希望決定選修的同學還是要來上「現場」。各位同學不會「入鏡」,請放心。

這門課是以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論為主要的討論範圍,也就是傳統的「當代社會學理論」。為了和其他老師開設的以當代歐洲社會學理論為主的同名「當代社會學理論」課程有別,所以特別將課名改為和授課內容比較符合的「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論」。

課程會討論的有:通稱為「結構功能論」的 Talcott Parsons 和 Robert K. Merton、「衝突理論」的 Lewis A. Coser 和 Ralf Dahrendorf、「社會交換論」的 Geroge C. Homans、Peter M. Blau 和 Richard M. Emerson、「符象互動論」的 George Herbert Mead、Herbert Blumer,和 Manford Kuhn、「社會現象學派」的 Alfred Schutz、「戲劇論」的Erving Goffman、「俗民方法論」的 Harold Garfinkel,以及幾位著名的當代美國社會學理論家,例如 Jeffrey Alexander 的「新功能論」(Neo-Functionalism)、Jonathan H. Turner的「面對面互動」(Face-to-Face Interaction) 和 Randall Collins 的「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Chain)。有些學者的理論內容繁多,我也比較有興趣,會分別上兩周。

我的課程是以理論家為討論的單元,而不是一般習見的以「學派」為單位。這些理論家和他們的理論對於現代社會學各領域的主要概念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從源頭學好這些理論應該對於了解社會學各專科在後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會挑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書籍段落,並會提醒每位社會學理論家的生平及著作,以及其重要的思想觀念。此外,也會進一步比較分析他們之間的相關和相異之處,以免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窠臼。

配合老師的上課,學生應該還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才會有比較好的成果。如果有任何學習方面的問題,請和本人約時間會談。請記住:老師是來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老師不是學生的問題。

課程要求

作業要求會因為上課人數和特殊狀況而有修正,請注意老師第一堂課的說明。
1 小作業:「為什麼修這門課?希望從這門課學到什麼?自己準備怎樣學習這門課?以及自我介紹」。第二堂課就要繳交。
2 認識同學作業。請教班上所有同學三個和本課程相關的問題,和同學交流。第一個月結束就要繳交。
3 主要作業,擇一完成:
1)面對當前台灣某一社會現象的理論思考:希望同學針對當前社會現象,以一或多個社會學概念來加以檢討。同學對於理論的介紹和應用不得少於社會現象的資料,並請注意到對概念加以檢討其適用性,不要只顧著套用,而不思索理論或概念的適用性。
2)某一學派社會學理論的整理,以可以放上維基百科為目標。請特別注意更正一般教科書或者網站資料的錯誤介紹。學期結束前兩個星期繳交。
所有作業都會在改完後,加註本人評論,發回給同學,以便同學可以知道日後改進的方向。 如有其他相關的作業會在上課宣佈。
參考書目,請參照第一週上課講義所提供之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