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not enabled! Please turn on Javascript to use this site.

《新百家學堂》機遇:臺灣當代抒情文學的異彩

臺大出版中心 席慕蓉等

課程簡介

中文課程名稱:《新百家學堂》機遇:臺灣當代抒情文學的異彩
英文課程名稱:
授課教師:席慕蓉等
學分數:0 學分
開課單位:臺大出版中心
建立日期:2012 年 9 月

課程概述

本課程邀請到當代文學創作詩人:席慕蓉、瘂弦、商禽、葉維廉、管管、張曉風、隱地、向明等擔任主講人,詳細簡介如下。

單元 1: 原鄉與我的創作 (柯慶明主持,席慕蓉主講)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臺灣。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國內外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
  
曾任臺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等四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單元 2: 我是怎麼寫起詩來的 (柯慶明主持,瘂弦主講)

瘂弦先生,本名王慶麟,曾任聯合報副編輯兼副刊主編,以及《創世紀》、《詩學》、《幼獅文藝》等雜誌主編職務,對臺灣文壇的發展有卓著的貢獻。

除此之外,瘂弦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能以極富節奏感的筆觸,將關於人類存在的深刻思維生動而鮮明地呈現出來。「我們當時創作的動力,除了反映戰爭對己身的傷害之外,也反映了青春期的渴望。」

「我是怎麼寫起詩來的?」

這次的文學講座中,瘂弦先生以此為題,綜觀其事業生涯,觸及許多關於寫作、編輯、朗誦的理念,也為自己未來的創作提出期許。演講中瘂弦先生談笑風生、幽默風趣,語調抑揚頓挫之際往往引人會心一笑,細細思量之下又使人深覺獲益匪淺,低迴再三。

單元 3: 顛躓在詩路上的扁平足 (柯慶明主持,商禽主講)

商禽,本名羅顯烆,半生流離軍伍,小學、中學皆未畢業,越過臺灣海峽,又作過碼頭工人、園丁、麵攤小販、報社編輯,詩人自嘲從軍隊裡到文學門前都是落伍者,但在詩界的隊伍裡,商禽的獨特,在於絕不重複形式,同時如信仰般遵守詩必須誠實直指靈魂的本質,生命是與悲哀相處,撿拾黑暗裡的寧靜,於是詩人曾牢騷般地說:「我不但不了解莫札特音樂中的『歡暢』,並且也鄙視他。」

在此座談中,商禽從生命歷程談起,以至開始創作的契機、寫詩的取材、手法、意象表達、構句方式、詩作的創作背景等都有所分享討論,對於熟悉作品的讀者會有原作者解義的驚喜,而對於寫詩的學習者而言,更是提示創作觀點與路徑的錦囊,商禽於文學創作的熱情,則是一枚堅定的火光,與那不懈於作夢逐夢的靈魂一起,替後來者照亮了路跡。

單元 4: 神思的機遇 (柯慶明主持,葉維廉主講)

葉維廉,一度被美國詩人Jerome Rothenberg稱為「美國 (龐德系列的) 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葉維廉是活躍在中美兩洲臺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葉氏1937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臺大外文系、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臺灣讀書時便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括教育部文學獎及入選為十大傑出詩人。

在他之前中國文學的西方翻譯有著膚淺的錯誤,而他懷抱著一股使命感,在學術上提出了比較文學方法,深化語言的意境,令西方人士讚嘆不已。而葉先生也自引散文,描述本源於幼時戰亂下心靈的危顫,人生旅途幾經波折之後,在人群中迷失的震撼,再回頭探索生命本源的感動,而誕生洗練飽含天人交會的美妙詩作。在學術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學界綻放璀璨的光輝,以當代美學對中華文化作填補,促成地球村的互和互融。

單元 5: 管管腦袋開花 (柯慶明主持,管管主講)

管管為山東省青島市人,現任《創世紀》詩社社長。本次講座他闡述了自身成長過程:幼讀《千家詩》後對文學便產生濃厚興趣,及至青少年時期開始嘗試創作,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後於軍旅生涯受到同袍激勵,對於眾家名詩發奮研究,更先後在《藍星》、《創世紀》、《現代詩》等雜誌大放異彩。
  
同時他不時引述自己風格多變的詩作,加上對歌唱表演藝術頗有涉獵,演繹起來可說唱作俱佳。身為一位堂堂山東漢子,管管洋溢著灑脫不羈的豪情;但身為一位詩人,又不時展現真摯豐沛的悲憫胸襟。一首《俺就是俺》,其粗莽恐怕無人能出其右,卻博得滿堂掌聲;一首《缸》,擬人的情趣再加上對貧富差距的關懷,道盡下層社會的辛酸苦楚。

他認為,各式各樣創作,萬變不離其宗,只有一個最大的限制:自由。什麼是詩?他贊成向明先生的詮釋:「你說是詩就是詩。」;什麼是小說,他認同黃春明先生的理解:「把你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就是小說。」

管管先生勉勵同學們平日要廣為欣賞藝文作品,豐沛心靈世界。並且堅定的表示反戰立場,對政治人物將其私慾建築在百姓身上的作為極其反感。自稱其獨特見解為「管見」,座談間妙語橫生,令在場聽眾不時莞爾;言及辛酸處,卻又令人笑中帶淚。不由得被領入一位老頑童的內心世界,品嘗其人生旅途中的酸甜苦辣。

單元 6: 觸機 (柯慶明主持,張曉風主講)

張曉風,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隨父母遷臺,1952年入學北一女中。1954年舉家遷往屏東,就讀屏東女中。肄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曾任教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國立陽明大學。自陽明大學創校以來,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作品曾入選臺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悅,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發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曾在《你還沒有愛過》一書的序中譽之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單元 7: 一個文藝青年能做些什麼一個文學出版社能做些什麼 (柯慶明主持,隱地主講)

隱地先生,本名柯青華,是爾雅出版社的負責人,本身也是一位極富創意的傑出編輯者;更是一位多產作家,作品涵蓋散文、小說以及現代詩。對臺灣文壇有深遠的影響。

「作家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隱地先生抱持這種理念主持出版社,因此爾雅很早就開始替作家們拍照、編書目,除了堅持質精的文學作品之外,也由側面留下臺灣作家的剪影,替後人保留作家形象的深度。

隱地先生不僅在事業上展現文學人的風範,文學也融入了他的生活態度之中。當他遇到事業上的不順心時,「我開始寫詩,如果有些牢騷、有些不滿,我寫在我的詩裡。這十年我就寫了四本詩集,越寫越過癮。」

這次講座可以看出隱地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文學人,從他的事業可以看到文學事業的理想,由他的生活更能感受文人的胸懷。

單元 8: 詩體驗 (葉維廉主講)

「詩不只是一個語意的文本,而是一個不同氣動發放的場域。唯有離開教室的框框,到樹林、海邊,與大自然一同吟唱、冥想、作夢、舞蹈,在體驗詩的原初生發中,才能感受一種全面的詩體驗。」

在一般接觸詩歌的經驗裡面,人們總是從紙本上透過簡單的閱讀、朗誦來體會詩歌之美,僅是從文字透過視覺的感官來產生感動,但其實這樣對體會真實詩歌之美是顯得被動的。詩人葉維廉教授認為:「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潛在的舞者、詩人、藝術家。」所以他將和詩的互動拉到了教室之外,引領大家進入自然,喚醒大家原始的本能,用身體經驗去進入到自然和詩歌的共鳴,重新打開寫詩、讀詩、造詩、舞詩的親身體驗。   

在本輯當中,葉維廉教授設計了許多活動來激發參與者身體的體驗,例如藉模仿回到原始人類從自然現象與野獸動態所學習到的生活模式;藉著沉思冥想打開視覺之外的感官,讓周圍的世界更為立體;藉由曲水流觴重現《詩經》寫作當時,少男少女之間的悱惻情素,這些旨在告訴大家:「詩不只是一個語意的文本,而是一個不同氣動發放的場域。」葉教授不僅以自己的詩作為引,也加入了古今中外專家作品或原民祝禱頌歌,以真實「體驗」為基礎,發放出跨越文化時空的人文「關懷」,最後反璞到原生初發人與自然的「互動」,復歸「詩體驗‧體驗詩」,一起用全身的感官體驗詩的脈動、肌動、心動和靈動。   

單元 9: 詩的經歷和經驗 (洪淑苓主持,向明主講)

向明,軍事學校畢業,藍星詩社資深同仁,曾任藍星詩刊主編、中華日報副刊編輯、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年度詩選主編、新詩學會理事、國際華文詩人筆主席團委員。出版詩集有《雨天書》、《狼煙》、《五弦琴》、《青春的臉》、《向明自選集》、《水的回想》、《隨身的糾纏》,詩話集《客子光陰詩卷裏》,童話集《螢火蟲》。主編臺灣《1984年詩選》、《1990年詩選》、《1992年詩選》等。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文協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1990年大陸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評比一等獎、世界藝術與文化學院於1988年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作品被選入國內各大詩選、英法文現代詩選、日文華麗島詩選、亞洲現代詩集、南斯拉夫詩選,及英、德、荷文版中華民國詩畫專輯,日文世界現代文庫等。

單元 10: 詩學理論和創作經驗 (洪淑苓主持,杜國清主講)

寫詩的樂趣是什麼?杜國清告訴你一百種寫詩的樂趣:
那是從心之繭裡抽出情絲織成詩的樂趣;
那是李清照被奪了胎,李商隱被換了骨的樂趣;
那是在思考中聞出薔薇的芳香,在抒情中抽出鑽石光芒的樂趣。
是醉者為了忘醉而喝酒,少年因愁白髮而髮白的樂趣;
是現實的獸和想像的劍俠,在腦中的古戰場上決鬥而開出詩的血花來的樂趣……

杜國清以中國傳統詩觀「詩緣情」、「賦體物」和「詩言志」,代表作品的感性、知性、與藝術性,並以這三個詩的要素為三邊,建構了一個三角形的詩學體系。詩,寫來寫去,只是在寫一顆心。詩人的心是「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這個三角形的詩結構,沿著詩人的心思周邊,唯心迴轉、千變萬化,「詩‧美‧愛」三者互相交織,渾然一體、構成了他的詩與詩論的多彩世界。

杜國清的象徵詩論,融合波特萊爾的「萬物照應」與華嚴哲學「一多相即」的宇宙觀,揭示東西共通的象徵主義詩學原理和美學原則,深思明辨,融會貫通,值得對現代詩與東西詩論比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細心研讀。
  
單元 11: 現代與詩的午後 (柯慶明主持,葉維廉、王文興對談)

葉維廉以多重身分和成就蜚聲國際:既是學者、作家,也是翻譯家。但他始終把詩放在第一位,認為自己「一直未忘保留詩人的本能」。

人生百歲是常人歆羨的目標,而詩齡超過五十年,更是神奇,反映了詩人精神生命的豐富。因而,《葉維廉五十年詩選》亦可當作一獨特精神生命的「傳記」,甚至是「傳奇」來閱讀。

《葉維廉五十年詩選》新書發表會以「現代與詩的午後」為題,邀請文學家王文興與詩人葉維廉對談,暢談詩人多年創作上的蛻變。

單元 12: 從五四新詩到現代小說-淺談聞一多的黃昏 (柯慶明主持,王文興主講)

為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及文學院特舉辦一系列活動,此次邀請文學家王文興,以詩人聞一多的「黃昏」為主題,認識五四新詩如何以白話的語言呈現出文學的意涵。其流利的文字和柔和的聲韻符合黃昏的場景,聞一多採用英詩的原理放在中國的詩裡,勇於合併中西,正是五四精神的展現。臺灣文學所教授柯慶明則以張愛玲的「秧歌」為例,說明詩句亦能融入小說之中,形成豐富的、相互穿透的生活情境。

單元1至單元11資訊取自臺大出版中心 (http://www.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