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言概論

臺灣語言概論

本月點閱|744 次
授課日期|2013 年 9 月

臺灣語言概論 Introduction to Taiwan Languages

楊秀芳

學分數:2學分

開課單位:新百家學堂

本課程共 27 講| 影片數量 27 教材數量 20 參考資料數量 0

課程概述

臺灣地區通行以北京方言為主體的國語,而由於臺灣擁有多元族群,因此語言複雜,除原住民的南島語之外,還有漢語閩南方言、客家方言,及來自大陸各省不同的漢語方言。近年國際通婚及引進外勞的結果,使臺灣地區語言更具多樣性。本課程所討論的語言包括南島語、及閩南方言、客家方言;至於中小學階段已經學習的國語及使用人口較少的其他語言,不在本課程範圍之內。
  考慮到實用性及文獻資料的豐富性差別,本課程三種語言在講授時間上,閩南語佔一個學期,客語約佔三分之二學期,南島語約佔三分之一學期。秋季班之「台灣語言概論(上)」講授閩南語,春季班「台灣語言概論(下)」講授客語及南島語。

課程目標

本課程在增進同學對臺灣地區語言的認識,尤其注重語言源流和結構特徵兩大部分。通過對語言源流的介紹,可以了解臺灣語言在漢語及南島語中的地位;通過對結構特徵的解說,可以對臺灣語言的實質內容有進一步認識。

課程要求

在閩南方言與客方言部分,本課程要求同學能掌握方言語彙的精確義涵,能對語詞的結構有清楚認識,並能從歷時角度充分了解方言與古漢語、以及方言與方言的親屬關係。
在南島語部分,本課程要求同學能認識南島語言的重要特徵,例如南島語的焦點系統、特殊的音韻變化、複雜的構詞現象等等。
本課程的作業及考試內容,將以這些課程要求為目標,要求同學確實學習,以獲得具體的語言知識。

成績評量方式

本課程根據期中考、期末考、兩次隨堂測驗以及作業來計算學期總成績。計算比例為:期中考30%,期末考40%,隨堂測驗20%,作業10%。期末考試範圍包括全學期課程內容。
第五週及第十五週的測驗筆試結束後,各有一小時「發音練習」時段,協助同學解決發音問題。第十五週發音較之第五週是否有進步,亦將列為成績。

參考書目

丁邦新 1970 《台灣語言源流》。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中。
周長楫 1991 《閩南語與普通話》。語文出版社,北京。
    1993 《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台笠出版社,台北。
林連通 1993 《泉州市方言志》。泉州市地方志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縱橫出版社,香港。
袁家驊 1960 《漢語方言概要》。語文出版社,北京。
黃 謙 1800 《增補彙音妙悟》。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武陵出版社,台北。
董同龢 1960 〈四個閩南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0:729-1042。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 《台南市志人民志語言篇》。台南市政府,台南。
    1991 〈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了」的用法---兼論完成貌助詞「矣」(「也」)〉。《台大中文學報》4:213-283。
    1991 《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大安出版社,台北。
    1992 〈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349-394。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大安出版社,台北。
    1995 〈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1:15-24。
    1996 〈論閩南語的文白異讀〉。《「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154-224。臺灣語文學會,台北。
    1997 〈閩南語文字化問題〉。《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185-190。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1999 〈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In Alain Peyraube and Chaofen Sun eds., 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 :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299-326。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2000 〈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卷特刊,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111-146。
    2001 〈從漢語史觀點看「解」的音義和語法性質〉。《語言暨語言學》2/2:261-297。
    2002 〈泉州音在閩南語本字研究上的貢獻〉。陳世興主編,《泉州學研究》:136-152。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論閩南語疑問代詞「當時」「著時」「底位」〉。何大安主編,《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155-178。台北:中央研究院。
    2003 〈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語言暨語言學》4/1:168-196。
    2004 〈論「故」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台大文史哲學報》60:199-242。
    2004 〈從「鄂不韡韡」看「蓮房」與「蓮蓬」〉。《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四,《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頁835-849,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年11月。
    2005 〈論閩南語「若」的用法及其來源〉。《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頁355-388,2005年12月。
    2006 〈從平行構詞現象看方言本字〉。《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頁193-201,2006年4月。
    2006 〈如月之恆 如日之升〉,《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六,《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Mountain Lofty, River Long: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ng-hsin Ting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頁921-932。
    2007 〈從音字脫節看語詞的變化—以「南洋鯽仔」「胳下空」為例〉,《台灣文學研究集刊》3,頁169-182。
    2007 〈論動詞「楗」的語義發展〉,《中國語言學集刊》1.2:99-115。
    2009 〈從詞族關係論幾個衣袖名稱的來源----兼論江東方言詞「」的系屬問題〉,《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1,頁19-52。2009年4月。
    2009 〈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語言學論叢》40輯,頁194-212。2009年12月。
2010 〈論「庪閣」與「頍戴」〉,余靄芹、柯蔚南主編《羅杰瑞先生七秩晉三壽慶論文集》,頁77-90,2010年6月。
2012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語言美學初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1期,頁85-120。2012年2月。
    2013 〈《三六九小報》在本字研究上的貢獻〉,《台灣文學學報》22期,頁1-26。2013年6月。
    2013 〈論「別」的形態變化及語法化〉,第八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2013年8月。
盧廣誠 1999 《臺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南天書局,臺北。
謝秀嵐 1818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武陵出版社,台北。
Campbell, W. (甘為霖) 1913 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iang-chiu and Formosa.《廈門音新字典》。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
Douglas Carstairs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London.
網路資源:
《台灣府城教會報》(1932年更名《台灣教會公報》)
林俊育《臺日大辭典》網站
中研院語言所閩南語文獻《荔鏡記》網站
台語文 Concordance:http://203.64.42.21/TG/Concordance/form.asp
http://iug.csie.dahan.edu.tw/memory/TGB/mowt.asp
http://SouthernMin.sinica.edu.tw
http://taigi.fhl.net/dict/
現代國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