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俗與民間文化
-
課程簡介
- 資源下載
- 總論:尋找民間文化的活水源頭,主講人曾永義 (台大名譽教授)
- 台灣民間飲食文化, 林明德 (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 牛郎織女故事與臺灣七夕習俗,洪淑苓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台灣民間信仰與道教文化,李豐楙 (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 媽祖信仰與廟會文化 謝宗榮 (台藝大傳統藝術所碩士,民俗研究者)
- 台灣民間生命禮俗,李秀娥 (台大人類學所碩士,民俗研究者)
- 從史前到現在:鳥瞰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文學發展,蒲忠成 (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
- 臺灣說唱與歌仔冊,曾子良 (大同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 虎姑婆與小紅帽:從民間故事看東西文化,鹿憶鹿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 臺灣地方傳說,彭衍綸 (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庶民風標:台灣廟會演劇的綜藝性與功利性,林鶴宜 (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研革與表演藝術,吳明德 (彰師大國文系教授)
- 說唱臺灣歌謠,簡上仁 (民謠專家,清華大學、北藝大、竹教大兼任教授)
- 客家傳統表演藝術,鄭榮興 (臺灣戲曲學院教授)
- 古代/時尚--臺灣南管的當代新風姿,蔡欣欣 (政大中文系教授) 主講、王心心女士示範

本月點閱|309 次
授課日期|2012 年 2 月
洪淑苓
學分數:2學分
開課單位:新百家學堂
本課程共 15 講| 15
15
0
本作品除另有註明外,採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 臺灣版授權釋出。
課程概述
1.為引導學生認識台灣民俗與民間文化的傳統,並引導學生思考台灣民俗與民間文化的現代情境與未來發展,本課程以講座方式進行,邀請研究民俗與民間文學的專家為學生演講,間亦邀請表演團體參與示範,以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培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發掘台灣民間的活力,結合學院與民間的力量,共同創造嶄新的文化風格。
2.本課程採專家講座的方式,每周一位專家主講一個相關主題。由開課老師洪淑苓教授擔任策畫與執行,負責介紹主講人、主持師生 Q and A,指定作業、考試及評分。
3.各週主題與主講人,若因故變動,以課堂公告為準。
課程目標
1.認識台灣民俗、民間文學的類型、主題與相關文化。
2.了解欣賞民間歌謠、說唱表演、傳統戲曲與民俗活動的方法。
3.探索傳統民俗與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課程要求
1.準時出席,認真聽講,主動發問。
2.參與小組活動,如網頁討論、心得分享等。
3.主動參與民俗活動或欣賞傳統民俗藝術。
成績評量方式
1. 期末考 30%
開書考,第10-17週之上課內容與相關問題。
2. 期中考 30%
開書考,第1-8週之上課內容與相關問題。
3. 平時 40%
1.出席、課堂發言、網路貼文與討論等。
2.與台灣民俗相關的書面作業一篇,主題另訂
指定閱讀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
林明德,《俗之美》,臺北:聯合文學
李豐楙,《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其他:由各週主講老師指定。
參考書目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里仁書局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
簡上仁,《台灣歌謠》,臺北:眾文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學生書局
其他:由各週主講老師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