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與文化
-
課程簡介
- 資源下載
- 人與土地的對話:鄉土小說與小說家 --- 梅家玲 教授
- 人與土地的對話:台灣眷村小說 --- 梅家玲 教授
- 記憶與城市書寫:溫州街的故事 --- 梅家玲 教授
- 流行時尚與城市書寫:從〈更衣記〉到〈世紀末的華麗〉--- 梅家玲 教授
- 遊走城市,閱讀台北 - 台北文化地景觀察 --- 康旻杰 教授
- 從菜市場觀察:淺談台灣自然書寫 --- 作家 劉克襄 先生
- 人與土地的情感 --- 作家 黃春明 先生
- 傳統戲曲與當代小說的對話:〈遊園驚夢〉--- 梅家玲 教授
- 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型:國光京劇與《金鎖記》--- 王安祈 教授
- 劇場台灣:劇場設計與表演藝術 --- 王孟超 教授
- 電影台灣:新世紀的台灣電影 --- 陳儒修 教授
- 音樂台灣:〈綠島小夜曲〉的傳奇故事 --- 沈冬 教授
- 臺灣文學與臺灣新電影 --- 梅家玲 教授

本月點閱|329 次
授課日期|2012 年 9 月
梅家玲
學分數:3學分
開課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本課程共 13 講| 13
12
1
本作品除另有註明外,採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 臺灣版授權釋出。
課程概述
本通識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就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發展進行深入了解。講授內容除文學文本外,同時也涵括文化藝術、自然生態、空間地景等。課程聚焦於三大主軸:(一)觸摸文學‧想像台灣;(二)遊走台灣‧閱讀藝術;(三)扮裝當代‧表演台灣。以期透過對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介紹,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美感品味,省思當前文化與面對未來社會變遷的智識與能力。三大主軸落實於對台灣土地及當代本土文化的關懷,彼此呼應,相互對話。
在做法上,本課程將藉由細讀文學文本開始,導引學生深入閱讀台灣的文學,並藉此帶出文學與台灣鄉土、城市文化及美術影劇等藝術文化的對話關係。課程中將充分運用TA制度,由TA帶領學生針對課程及其衍生問題作討論,學習如何思索、提問、表達、批判。藉由同儕的交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對知識的看法。在課堂討論之外,鼓勵學生走出教室,由TA引導學生透過對所處城市地景與周遭自然生態的觀察、影劇表演史料的搜尋、閱讀、觀賞與再創作,帶領學生走入當下的社會情境,觀察特殊的文化現象。從實做中學習,親手處理問題,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多元而開闊的學術視野,激發終身學習的動力與自我反省能力。我們期待透過探究式教學法、創造式問題解決模式,引導學生從活動過程中,找到自己不了解的問題。教師並利用資訊科技的配合教學與TA的引導討論,適時的穿針引線,讓學生建構自己的學習檔案資料,引發其關心當代文學、藝術文化發展的興趣,以及培養欣賞與研究的能力。課程中重視同儕互動與團隊合作,目的則在期使眾志成城,讓學生們在人際互動中實踐生命的交感,情意的交流,完成自我的實踐與成長。
此外,本課程自第七週至十五週,兼為與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合作的跨國遠距教學的主授方課程,藉由遠距教學,為德國學生講授台灣文學與藝術文化,台大學生亦將可與海德堡大學學生共同進行線上討論,彼此激盪。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三:
一、引導學生就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發展進行了解;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與感知、思辨、想像、創造、審美的能力;
三、訓練表達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課程要求
本課程無期中與期末考試,將藉由多元化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培養其專業知識與終身學習的能力。評量方式與標準如下:
‧ 平時成績(平時討論、每週評論寫作、城市地景踏察、自然生態觀察心得、講演討論記錄等): 50%(含課外踏察作業:10%;每週評論:20%)
‧ 期末作業(成果展出,含刊物編輯與現場多元展演等):40%
‧ 小組成員互為評分:10%
說明:
1.「每週創作評論」目的在鼓勵同學深度評論、創意寫作──它的操作方式是:自學期第五週開始,連續八週,每週配合課程內容,提出兩個作業題目(創作性與評論性各一),要求學生擇一撰寫,一週內交出。但求言之有物,不必長篇大論。之後,由教師及TA群們共同評選,其中最優秀的三、四篇作品,期末將頒發「每週創作評論獎」。作品除了將掛上課程網頁,以供觀摹外,並由輪職TA逐篇撰寫得獎簡評,說明其優點特色。
2.「刊物編輯」擬收錄本課程所有的精華與成果,每一專題小組各由專人負責編輯與該組成果相關的部分,再匯集作為全班的共同成果。刊物內容將選擇性地收錄同學的作業(如雜誌發刊詞、雜誌之觀察)、授課老師與學者的演講、小組討論等。
3.「現場多元展演」則透過情境演出、音樂表演、戲劇演出、影片拍攝等方式呈現與其專題組相關的成果,以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個人創意與團隊合作的具體實踐。